投身教學40年不倦 司徒達賢樂享挑戰變化

企管系講座教授司徒達賢教書40年仍樂在其中。攝影:李易儒。
企管系講座教授司徒達賢教書40年仍樂在其中。攝影:李易儒。

【校訊記者羅皓恩報導】已經是晚上七點,然而商學院七樓教室內還是人聲鼎沸。一眼看出臺下學生都是下了班繼續進修的在職人士,但面對晚上課程,臉上沒有太多倦容,反而充滿興奮期待卻又難掩緊張。從外面看來,上課教授和同學們似乎都談笑風生,但內行人都曉得,老師手中的那疊資料卡,不知道又隱藏了什麼玄機?

這是「企業家班」上課的場景。

從政大首開全國先例、早在EMBA學制成立18年前就開辦推廣性質的企家班以來,延續36年不間斷,企管系講座教授司徒達賢每個星期走進教室,透過他獨門的「互動式個案教學」,陪伴了無數企業人士成長。而再往前推,從他28歲歸國任教以來,今年更已經累積滿40年教學資歷。

40年來,受他指導的學位論文超過兩百本,課堂上直接修課的學生難以計算,而課堂外透過演講、著作等管道獲益的更是不可計數,影響力之大,不僅只是管理學界,更足以震撼整體產業界。任教滿40年之際,除了獲頒教育部資深優良教師獎勵,也獲得政大首屆教學傑出「仲尼獎」榮譽。

初生之犢 大膽引入個案教學

回顧司徒達賢的教學路,28歲那年,他獲得美國西北大學(Northwestern University)企業管理博士學位,回到母校政大企管系的講臺,第一年就開大四和研究所的必修課。

只比臺下同學略長幾歲,還要面對部分比自己更具企業經營實務經驗的學生,問他會不會緊張?司徒達賢笑笑:「能怎麼辦?我也只能面對!」

司徒達賢當年考取公費出國留學,畢業之後必須回國服務,企管系師長知道這位優秀同學學成,充滿信心放手讓他發揮。司徒達賢也體會老師們對自己的期許,大膽引入在美國商管學院常運用的「個案教學」,從此展開一生不悔、持續樂在其中的教學事業。

學的是企業管理、教的是企業管理,司徒達賢一生卻沒有真正投身過第一線企業經營管理實務,但他從不以為缺欠。「老師所擁有的是知識,因此我們利用知識來整理資訊,再根據現實講出個道理,這就是『學理』。」他進一步解釋,很多人一生經營一家公司,卻不見得明白其中各種情勢變化背後的因果,透過引導討論釐清思路,就是老師的價值。

 而透過研讀個案、加上經年累月和來自各方同學們的互動,身為老師也能不斷學習成長。「從教學中感受到許多因挑戰與變化而帶來的樂趣,再加上所獲得的自我成長,使教學工作永遠不會令人感到倦怠。」

企管系講座教授司徒達賢每個星期和企家班同學互動學習。攝影:李易儒。
企管系講座教授司徒達賢每個星期和企家班同學互動學習。攝影:李易儒。

個案教學 思考與溝通的實戰

「個案教學」在美國的MBA教育現場十分普及,但即使在身為臺灣企業管理教育濫觴的政大商學院,至今仍然還在成長階段。司徒達賢不諱言,很多人以為個案教學就是聊天、練口才,或是相互交流企業實務,甚至營造熱鬧互動場面,忽略個案教學真正是教師運用極為細緻的「內隱心智流程」,以專業知識為基礎,結合藝術與技巧,經由提問和互動以提升學生「聽說讀想」的教學方式。透過師生間不斷思考、溝通,培養靈活運用知識與建構知識的能力。

理想說起來簡單,然而實際進入教室,真正就要考驗老師的功力。

許多上過司徒老師個案課的學生共同的感想都是「壓力大」、「累」...甚至前一天就得挑燈夜戰和同學沙盤推演,深怕在課堂上被問倒。不過相對於同學們的緊張,司徒達賢指出,「老師才是最辛苦的!」面對新的個案,老師得先熟讀甚至背下來,還要設計好論述路徑、轉折點、提問問題,才能進入教室。實際面對同學們,更必須時刻專心聆聽發言、再根據腦中的資料庫搜尋、比對、再提問、整合、摘要...但也因為如此,老師才隨時有機會活化自己所學的理論。

在緊湊的一問一答之間,表面看起來是「嚴師」,實質經過一個學期磨練,存留所有學生心中的,不光只是專業學問,更深刻感受老師發自內心深層的關懷。

「在教室中,就是要盡教學的責任。」司徒達賢說,對他而言,關懷學生不見得是請沒錢吃飯的學生吃頓飯,「上課的時候,全心全意聽學生講話,幫助他們探索心靈深處的邏輯和論述軌跡,協助整理結構,帶領成長,就是關心學生。」

知識交心 深層關懷記得學生的好

他透露,很多學生畢業很久回來,聽到他重述自己當年課堂上的發言,以為他的記憶力驚人,其實自己的記性沒有特別好,只是聽到同學在課堂上有貢獻的發言,就會「附著」在當次討論的個案上,日後每次提起那個個案,就會想起那次討論過程中觀念的突破、連帶想起當時同學提出的論點。「這些記得的部分,都是那些同學表現好、得意的事,他們再聽到我提起,當然就會很開心。」

而就在課程進行同時,當學生聽到老師專心聽自己講話,將其中有道理的部分摘要出來,納入原來設計的教學主軸,「他會一輩子記得『老師重視我的話』」。因此,在他的課堂上,「一定有一些挫折,但造成這些挫折的壓力卻是下一步成長的契機,學生會看得到自己的進步,心都明白這種因果關係。」

正因為這樣師生高度互動的上課方式帶出師生之間、同學之間深度的心靈交流,使課程結束很久以後,班上同學的感情仍然持續升溫。司徒達賢很驕傲,「我們不是靠吃喝建立感情的」,他進一步解釋,「這些企業人士吃飯應酬的機會很多,但卻找不到幾個能如此思想交流的知心朋友啊!」

得天下英才而教之 開心享受對打樂

企管系講座教授司徒達賢手中的學生資料卡是每一班同學的最怕。照片提供:企家班。
企管系講座教授司徒達賢手中的學生資料卡是每一班同學的最怕。照片提供:企家班。

「個案教學」能帶動學生培養思考的能力以及「做中學」的習慣,然而司徒達賢也承認,若學生學習動機低落,再強大的教學方法也沒有用。對此,他感謝所有上過他課程的學生,40年的教學生涯中,很少遇到不想學、不認真的學生,倒是欲罷不能、頻頻延遲下課的情形屢見不鮮。

「早年企家班下午上課,同學們常常到了六點下課還不肯走,叫的便當已經送來,但學員們卻希望繼續討論、不肯吃。常常到了下一堂課快要上課,才不得不結束。」在司徒老師晚上上課時,有時要等到管理教室工友催促必須關門,才算真正下課。

企業人士付了時間金錢代價來上課,學習態度自然十分積極,不過即使是一般生,司徒達賢稱讚,自己一路遇到許多好學生,也讓他充滿感激。數算司徒老師的早期碩士班的學生,包括有銀行投資教父之稱的宋學仁、立委賴士葆、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樊景立、前教育部長吳思華、臺大國企系教授湯明哲、政大企管系教授于卓民、黃思明、洪順慶...都在當今管理界各有一片天。

「我真的運氣很好,一開始就教到這些極其優秀的好學生,他們很多人都是理工出身,十分珍惜在政大企研所的學習,因此都非常努力。」

身為老師,最享受的莫過就是能夠「得天下英才而教之」,也正是因為捨不得政大的優秀學生,加上明白自己的個性,司徒達賢一路在政大40年,從來不曾想像、也不捨轉換跑道。

司徒達賢說,教職40年中,自己曾任公企中心副主任、企管系主任,也擔任過政大副校長,但相對於單純教學,他深知如果親身走入實務界、擔任企業經理人,必須具備更高的管理知能,要能承受更大的壓力和衝突,「互動式教學十分有趣,知能和心靈隨時有成長機會,而生活和人際關係上則單純得多。」

也因為如此,40年來,即使曾身兼行政職,但司徒老師從來不因此申請減授時數,甚至還常常「超鐘點」,卻仍不以為苦。他形容,因為實施互動式個案教學,每一次走入教室,都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?「就像是一個網球選手,如果他每天表演打牆壁,技巧很好,旁人看得叫好,但選手本身一定會覺得很無聊;不過如果換成天天進場和人對打,學生愈厲害,趣味程度就愈高。」

連結半世紀 最愛政大不改變

16歲那年,司徒達賢從任職教育部的母親口中得知「政大企管系」,知道系裡有很多好老師和課程,從此心生嚮往,並在考大學那年,憑著能夠進入全國所有校系的高分,以第一志願進入政大企管,從此一路和政大連結。

進入政大超過半世紀,司徒達賢感謝師長的栽培,也期許自己能秉持同樣的心態對待學生和後輩。他謙稱,自己當年回國教書的時候,環境、氣氛很好,「大家對我都非常愛護,升等很容易。」而看到現在年輕一輩老師所面臨的各種研究與教學壓力,「稱不上疼惜,但他們付出的心血、擁有的新知識,真的比我高很多。」

面對全球競爭激烈的高教環境,司徒達賢感嘆制度如此,自己對於年輕學者也提不出什麼好的建議,只能更盡力推廣「個案教學」。「這不僅對教室內的師生都好,對於老師自身的研究也有幫助。」強調既然要投身教育,提升教學品質以「對學生負責」,不僅可以促進大家共同成長,而且因為基本理念相近,同仁相處的氣氛也會更和諧。

「我從最開始到現在都會不斷提醒自己,當老師絕對不能有『權威』的心態。」已經是桃李滿天下的管理大師,司徒達賢仍然堅持相信,天下還有很多道理自己不了解、正待去了解,每次上課時學生提出來的意見,總有自己從來沒有想過的。「老師不能覺得自己是大師,要秉持開放的態度,也歡迎學生發言補充,聽了補充之後再自我整理,吸收內化,就能天天成長。這種做法雖犧牲了所謂望之儼然的學術尊嚴,但長期而言,對自己才是最有利的。」

「辦理退休手續太麻煩了啊!」即使獲得國家表揚任教滿40年資深優良教師的獎勵,但所有認識司徒老師的人都知道,不要問他什麼時候要退休?對於司徒達賢而言,這場每天在教室內外進行的師生知識交流與「對決」,進入延長賽將更精采。

Source:投身教學40年不倦 司徒達賢樂享挑戰變化

列印